童話故事中,美人魚為愛換來一雙一走路就會刺痛的雙腳;在真實世界裡,也有一群罕病患者,只要一在大太陽底下走路,四肢就有如被針扎及燒灼!
1898年法布瑞氏症(Fabry disease)首次被兩位歐洲的皮膚科醫師所描述,分別是德國Johann Fabry與倫敦的William Anderson。之後四十年間雖有其他學者研究過此症,但皆將此症歸類為脂類物質過度堆積於血管壁上的疾病。直到1960年代晚期,才發現此症的是由於酵素缺陷所致。
疾病成因:
由於負責製造α-半乳糖甘酵素(α-galactosidase, α-Gal A)酵素的基因缺陷,導致一些脂質,尤其是globotriaosylceramide(GL-3)無法被代謝,脂質堆積在全身許多細胞內的溶小體(lysosome)中。
臨床症狀:
疾病發作通常是在兒童期或是青春期,四肢呈現週期性的危象,會有極度的嚴重疼痛,有如燒灼般的疼痛感,皮膚出現淺層血管擴張的血管角質瘤、出汗能力降低、眼睛角膜與晶狀體變得混濁而模糊不清以及蛋白尿。
男性患者約30~50歲時,腎功能會逐漸惡化而導致末期腎臟疾病,後期出現的心血管或是腦血管疾病,正是此症主要的致死因素。
而女性患者,相較於男性患者,通常其發病時間較晚,且症狀會較為輕微些,甚至患者可能無任何相關的臨床症狀,但也可能像典型的男性患者出現嚴重的病況。
遺傳模式:
為X染色體性聯遺傳模式,家庭中超過一人以上的罹病者時,母親必然為男性罹病者的帶因者。若一家庭中僅有一男性罹病者時,母親可能為男性罹病者的帶因者,但也有罕見的情況,可能是病人自身的基因突變所致病。
確認為帶因者的女性,在每次的懷孕過程中,將有50%機率將此缺陷基因傳遞給下一代;而男性罹病者會將缺陷基因傳遞給女兒。已確認罹患此症的家庭,可進行帶因者檢測與產前遺傳診斷,以釐清罹病的機率與風險。
診斷:
臨床診斷是以家族史、兒童時期發燒、四肢疼痛、皮膚病變、特有的渦狀角膜濁斑,及組織檢體中發現異常脂質細胞為基礎,再經由分析血液或細胞中的α-GAL酵素活性以確定診斷。
台灣已於2006年將法布瑞氏症列為新生兒篩檢先驅檢驗,透過新生兒篩檢,測定寶寶血液中α-Gal A酵素活性,可早期診斷法布瑞氏症。
治療:
可分成症狀治療與酵素替代療法(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, ERT),神經痛時可投與藥物來緩解症狀,腎衰竭時則須以血液透析方式給予治療,或考慮進行腎臟移植。
酵素替代療法可有效地減緩此症的疾病進展,於2001年開始,Fabrazyme與Replagal兩種藥物已分別應用於酵素替代療法中。
資料來源: http://gene.hpa.gov.tw/
圖片來源: http://goo.gl/4YV5Em
留言列表